top of page

【戲劇】她和她的她

事業有成的林晨曦因為自己的性別受到同事Danny的妒忌,Danny無法忍受自己輸給女生,在職場上不斷抹黑她,甚至要侵犯她。 被侵犯的林晨曦喪失平時的冷靜與判斷力,出了一場車禍。醒來後發現世界完全改變。在這個世界裡,她慢慢想起被隱藏起來,痛苦不堪的回憶。也慢慢地跟傷害過她的家...

父母越反對,我們越愛?

大家國中、高中時班上應該都有幾對班對,他們大多受到父母或老師的百般阻撓,卻澆不熄彼此的熱情,甚至更加難分難捨。羅密歐與茱麗葉般的淒美愛情故事真實存在嗎?父母越反對,反而會讓伴侶之間的愛更強烈嗎?美國心理學家Richard...

布衛生棉

l 我是怎麼開始的 一開始是一位有在使用布衛生棉的朋友找我團購,本來有點猶豫,擔心很難洗、會漏出來、不舒服、衛生問題……。後來她跟我分享很多使用心得,自己也查了一些資料,為了環保,加上我是個懶惰的人,用布衛生棉就不用常常買衛生棉,就決定用用看。以下針對幾項我曾經有過的疑慮跟...

【電影心得】靈魂急轉彎

電影裡,22號靈魂帶著喬來到了一個奇妙的空間(Zone),看到許多地球上的靈魂,他們都非常專注在某些事情上,可能是運動比賽、音樂表演……。 而在同樣的空間裡,他們也看到了另一種靈魂,被黑色風暴纏繞、橫衝直撞、非常激動、似乎失去了自我。

【電影心得】無聲

想保護貝貝也想證明自己的張誠 習得無助又渴望被拉一把的貝貝 是加害者同時也是被害者的小光

我如何面對負向情緒

不要討厭負向情緒,接納負向狀態的自己,勇敢面對,你會發現自己不再那麼痛苦,甚至生活會更精采,更有意義感。

道德虛偽

有的人行為舉止充滿仁義道德,讓人深信他是個真正的「君子」,最後才發現他其實都是以道德之名在利己,而自己從頭到尾都被耍得團團轉。 道德虛偽這樣高超的騙術到底怎麼來的呢?

【閱讀筆記】失控的同理心

許多人將同理心與道德、良善畫上等號,「失控的同理心」這本書卻否定同理心,甚至認為同理心會讓人扭曲道德判斷,導致社會上許多不公不義的事件發生。同時也提到,同理心可能對個人身心帶來不好的影響。最終作者認為,為了整體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不該使用同理心。

【電影心得】陽光普照

陽光普照,太陽總是給人溫暖的形象,雖然有人覺得這部電影是溫暖的,但我看完覺得頗沉重。裡面許多角色都壓抑著好多感受,看的我都快喘不過氣了。

假來假去的華氏謙虛

謙虛是華人社會崇尚的美德,但有時它也不過是我們照著「社會腳本」演出的行為。

【閱讀筆記】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情緒不應該分好壞,我們也沒辦法控制它要不要出現,每一種情緒都是我們最真實的感受,它在告訴你你過得好不好 那些沒被好好處理的情緒就像沉重的包袱累積在你身上,累積多了,你就會被痛苦壓垮 處理傷口很痛,但痛過,才會好

【電影心得】小丑

從「小丑」看心理疾病汙名化、黑暗、矛盾與政府政策

身在谷底時,除了努力往上爬,你還可以這麼做……

遇到挫折或失敗時,身邊的家人朋友常常鼓勵我們看開一點、要轉念、正向思考......。But……除了轉念讓自己對未來抱持希望,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正向思考就能幫助自己離開負向的泥淖嗎?

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比較快樂嗎?

許多人因為投入他們熱愛的領域,而得到深刻的滿足與成就感。 但有些人投入他們喜歡的事,卻帶來不好的結果,例如:好賭成性的人因此欠了一屁股債;有人因為過度沉迷網路,而忽略生活中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為什麼一樣是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有些可以帶來快樂,有些卻似乎不行呢?

真感恩?假感恩?人前人後的不一致讓你識破假感恩

在這個重視飲水思源的華人社會裡,公開發表自己的成功時,大多會提及他人的幫助 But…..如何分辨真感恩還是假感恩嗎?或許有的人只是表達技巧差了點,有的人其實是很會營造表面假象

【電影心得】怪物來敲門

怪獸出現在他面臨即將失去媽媽、被同學霸凌、要跟不喜歡的奶奶一起住等困境時。在他努力的壓抑自己的不滿、憤怒、難過、恐懼時,在他逃避那個自己不願面對的真相時,在他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壞小孩時,心中的怪獸因為他的痛苦而出現了。

【劇場】人間條件六觀後感

吳念真的人間系列總是深刻的描繪出社會中不同的角色,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每個角色或每段關係都代表著社會上的某一種人,而整齣戲就是一整個社會的縮影,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總是能引起許多觀眾共鳴。讓觀眾看完戲後覺得被同理,覺得有人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情緒有了一個抒發的出口,因而療癒

做自己是最好的嗎?為他人而活不行嗎?

現代社會似乎吹起了一股「做自己」的風潮,很多人提倡做自己,但做自己真的那麼容易嗎?你真的可以不顧任何外界的眼光嗎?就算可以,你知道自己是誰嗎?你想成為什麼樣子?如果你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怎麼做自己?

心流:讓你開心做事的關鍵

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非常投入一件事時,常常做到忘了時間,甚至沒有察覺到身體的一些感覺。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這種非常專注投入的狀態稱為「心流」(flow)

Blog: Blog2

©2020 by psychology X life.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