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道德虛偽

  • Writer: 蕭舒謙
    蕭舒謙
  • May 20, 2020
  • 5 min read

有的人行為舉止充滿仁義道德,讓人深信他是個真正的「君子」,最後才發現他其實都是以道德之名在利己,而自己從頭到尾都被耍得團團轉。

道德虛偽這樣高超的騙術到底怎麼來的呢?

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告訴我們應該遵守道德原則,即使它不像法律有明文規定,不會有所謂的「法律制裁」,但只要違反道德,就可能受到自己或他人的譴責。而當道德行為與個人利益衝突時,有人選擇當個遵守道德原則的「道德正直的人(註一)」,有人選擇當「真小人」,但有一種人看似做出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其實卻是圖利自己。


社會心理學家C. Daniel Batson曾針對「道德虛偽」(moral hypocrite)寫了精采的研究回顧與統整,探討人們為什麼以及如何在展現道德行為的同時仍顧及自身利益?這篇文章摘錄其中一些研究與重點與大家分享。


為什麼要道德虛偽?

想得到個人利益或達成某些目的,又不想受到道德的譴責時,「道德虛偽」或許是個好方法。人們展現道德行為是為了在社會上獲得一些獎勵(驕傲)或避免懲罰(內疚、被譴責),但是有一種可以讓我們自私又道德的行為,稱作「道德虛偽」(moral hypocrite)。


從道德困境的研究中發現道德虛偽

Batson等人(1997b,研究2)設計了一個包含「道德困境」(moral dilemma )的情境,參與者被告知有2個任務,一個是好的任務,答對時可以拿到30塊的獎勵,另一個任務不會有任何獎勵或處罰,而且很枯燥乏味。參與者可以自由分配任務給自己或對方,對方不會知道是誰分配的,你們彼此也不會見面。參與者會得到這樣的提示:「大多數參與者認為給予兩個人平等的機會(例如擲硬幣)是最公平的方式。」(這段話是為了引起道德動機)同時提供一個硬幣,但不強迫使用。幾乎所有參與者都理解到擲硬幣是道德的, 但只有大約一半的人選擇翻轉硬幣。

不擲硬幣的人中,90%的人給自己分配好的的任務。有趣的是,那些翻轉硬幣的人也是有90%的人給自己分配了好的任務。很明顯,要麼硬幣非常善良(怎麼可能~),要麼翻轉它的人不能遵守結果(如果參與者非常遵守道德,那麼在硬幣翻轉之後的任務應該是自己和他人得到好的任務機率都接近50%)。參與者雖然展現了道德行為( 擲硬幣),但最終還是自己得到好的結果,由此看到道德虛偽的展現。有趣的是,擲硬幣的人覺得自己比沒擲硬幣的人更有道德(7.11 v.s 3.56),即使其中很多人沒有遵守擲硬幣的結果

另外Batson(1997b,研究2)也發現個人道德責任指數與選擇翻轉硬幣有正相關(r = 0.40)。也就是說有些自評高道德責任的人沒有表現出更高的道德品質,而是表現出虛偽。他們更有可能出現道德行為(擲硬幣),但結果不太可能是道德的(允許硬幣翻轉來確定任務分配)。

總而言之,這些研究的結果發現了道德虛偽的證據,許多人做了道德行為(翻轉硬幣),卻未出現道德結果(50%的分配)。





道德虛偽涉及2個步驟:

  1. 做出符合道德原則的決定或選擇

  2. 讓個人利益最大化,同時避免付出道德成本

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通常是發生在人們的想法自相矛盾時,用在道德虛偽上,他們認為:「如果我可以在符合道德原則的條件下操弄結果達到我想要的目的,就可以不用面對道德標準與自利間的差異。」說服自己是在道德上行事,我的行為符合道德標準,因此不會受到懲罰,甚至會因此感到驕傲。

要如何說服自己擲硬幣的結果是符合道德標準的呢?一個方法就是在擲硬幣前不先明確訂出正反面代表的結果,擲硬幣後再告訴自己這代表要將正向任務分給自己。這樣就不用面對實際結果與道德標準之間的落差。




  • 利用鏡子驗證自我欺騙

為了驗證自我欺騙,研究者做了以下研究:

自我欺騙的方法就是:在分配任務時,避免將自己的行為跟道德標準進行比較。也就是在翻轉硬幣時,告訴自己「我已經做了公平公正的分配行為。」但是忽略「我沒有遵守翻轉硬幣的結果」這件事,這樣就不會受到道德標準的批判。從這個邏輯思考,研究者認為當他們自我覺察高時,應該可以降低道德虛偽。因此設計同樣的道德困境,給予沒有做任何記號的硬幣。高自我覺察組面前有一面鏡子,低自我覺察組則是背對鏡子。

結果發現,低自我覺察組的結果與之前相似,翻轉硬幣的人有85%給了自己正向任務。而在高自我覺察組,翻轉硬幣的人給自己與他人正向任務的比例是各50%,可以發現高自我覺察組且翻轉硬幣的結果是較公平的分配,他們給自己公平性的分數(1-9)平均為8.8分。這樣的結果證實,「避免將自己的行為跟道德標準進行比較」的自我欺騙是道德虛偽的重要策略



用「觀點取替」破解道德虛偽?

為了測試觀點取替(Perspective taking)的效果,研究者請參與者在分配任務前做一個想像的練習,想像自己是另一位參與者,並寫下你的想像(想像自己),或者想像對方的感覺並寫下來(想像他人)。研究發現「想像自我」跟「想像他人」的組別比沒有想像的組別公平的比例較高,但在統計上不顯著(給自己正向任務的比例:67%、64%、85%)。而在「想像他人」的組別,只有27%的人給自己正向任務,是歷屆相關研究中比例最低的。在想像他人之後,產生了同理心與利他行為,因此讓人更加願意不丟硬幣就直接分配給對方正向任務。這樣的結果與報告自己有同理的感受成正相關。



看的頭暈腦脹了嗎?


 

所謂的「走後門」大概也是道德虛偽的展現吧,其實已經內定好人選,又舉辦面試(道德行為),最終卻未必是公平公正的道德結果。不過這好像是華人社會中被默許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卻又認為這就是社會上的「潛規則」,也因此「人脈」才會是華人社會中很重要的能力之一吧。

我想令人最無法接受的是,原本深信對方是個道德正直的人,最後才發現他其實都是以道德之名在利己,而自己從頭到尾都被耍得團團轉。

另外我認為最麻煩的是,道德虛偽是連自己都騙過,如果他們知道自己不道德,或許旁人看得出他在裝,但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沒有不道德,這樣我們要怎麼知道對方到底是道德正直還是道德虛偽?從這篇文章可以得知,還是要看最後的結果,如果發現他最後都是獲利方,應該就很有可能是道德虛偽。另外,越是常把仁義道德掛在嘴邊的人,越有可能是道德虛偽的人。

 

文 / 蕭舒謙

(註一)道德正直
發自內心展現的道德行為。當人們從小被教導道德原則並內化成為個人應遵守的目標,展現的道德行為就是出自內在動機,稱為「道德正直」(moral integrity)。道德正直與利他動機不同,前者的目標是遵守道德原則,後者則是為了他人福祉。
參考資料:
Batson, C. D. (2008). Moral masquerades: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of moral motivation.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7(1), 51-66.

Recent Posts

See All
假來假去的華氏謙虛

謙虛是華人社會崇尚的美德,但有時它也不過是我們照著「社會腳本」演出的行為。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2020 by psychology X life.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