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來假去的華氏謙虛
- 蕭舒謙
- Mar 1, 2020
- 4 min read
Updated: Apr 11, 2020
想像你在一場激烈的競賽中脫穎而出,一位認識但不熟的朋友前來祝賀,並對你讚賞了一翻,這時你會如何回應?
A. 沒有啦~只是剛好運氣好,我還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 B. 謝謝你的誇獎! C. 對阿~這個獎是我應得的~
應該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A選項是最「合適」的答案吧,就算你覺得是因為自己的一番努力或才華出眾而獲得這個成就,但如果對不是很熟的朋友直接說出來,好像顯得太驕傲,最好隱藏鋒芒,謙虛一點,免得給人留下不好的觀感。有趣的是,雖然謙虛有自我貶抑的意思,卻有研究發現,謙虛可能有助於提升自尊。在我們華人社會中,存在所謂的「謙虛腳本」,面對他人的稱讚時,如果成就者與稱讚者都照劇本演出的話,可以提升成就者的自尊。就讓我們來看看研究者是如何發現「謙虛腳本」,以及它在成就者與恭維者的互動中發揮了什麼效用。
華人的謙虛腳本
本土心理學家韓貴香做了3個小研究來探討華人的謙虛腳本,第一個研究便是找出腳本的內容。研究者找來了一群大學生,請他們回想自己曾經被不熟的朋友稱讚的場景(如果沒有就用想像的),他們會怎麼回應對方的稱讚,以及對方進一步的回應,並寫下所有的互動內容。接著針對參與者寫下的內容進行分析,發現大部分的人(76.9%)面對非熟人的稱讚時,都會表現出謙虛,這時恭維者的反應也很有趣,大部分的人(86.8%)會反駁成就者的謙虛,並更用力的稱讚。因此發現華人的謙虛腳本是長這樣的:

發現謙虛腳本後,為了探討這個腳本是否已成為華人社會中的「潛規則」,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要照腳本走才會被認為是合宜的,研究者做了第二個研究。
謙虛腳本為華人社會中互動的「潛規則」
研究二中,他們先閱讀研究者設計的一個社會互動情境:A同學在科學競賽拿到了金牌,搭捷運上學時剛好遇到了B同學,B同學對他稱讚了一翻。為了檢視謙虛腳本的前半段,一部分的參與者要選擇當A在面對B的稱讚時,哪一種回應最好的,並分別評價不同的回應的適宜程度,如下:
第二部分則是針對謙虛腳本的後半,根據腳本,成就者必須先謙虛,恭維者才能更用力的讚揚他。因此這部分便要求參與者選擇面對成就者的謙虛時,哪個回應是最好的,並分別評價不同的回應,如下:
結果發現,在成就者的部分,選擇謙虛回應的人明顯高於另外2個選項,大多數的人認為謙虛回應是恰當的。在恭維者的部分,選擇再度恭維的人明顯高於另外2個選項,大多數的人認為再度恭維是恰當的。由此可知大家的共識是,面對讚美時,應該表現出謙虛,面對謙虛時應該更用力的讚美(可以再假一點沒關係…..)
謙虛腳本對華人自尊與人際和諧的影響
既然驗證了這個腳本是在華人社會中合宜的互動方式,那在我們謙虛的同時,要如何提升自尊,以及這個互動過程中對雙方關係的影響會是什麼?最後,研究者做了第三個研究探討是否照著腳本走對人際和諧以及成就者自尊的影響。研究者請參與者回答當成就者(或恭維者)有/沒有照腳本走的時候,對於人際和諧以及成就者的自尊會有什麼影響。 結果發現:

當成就者照劇本走,恭維者沒有時,會降低成就者的自尊,但促進人際和諧
當成就者不照腳本走(不謙虛),則成就者的自尊提升,但破壞人際和諧
如果雙方都照劇本走,既能提升成就者自尊,又能促進人際和諧。
從這個結果來看,雖然成就者自謙的時候會降低自尊,但如果恭維者可以否定他的謙虛並更加熱烈稱讚,就能回復並提升成就者自尊。
人們通常都會想要追求正向積極的自我,透過達到成就或是藉由他人的讚賞來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這個研究發現在我們社會中,華人要提升自尊需要拐個彎,靠他人的配合演一齣戲。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想:「這也太假了吧~明明就想承認自己很厲害,還要在那邊假裝謙虛,讓別人稱讚你…….」(白眼翻到後腦勺)。 但研究者有提到,會有這樣的互動腳本,其實是為了「人際和諧」。華人社會中,強調「以和為貴」,套用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成就者直接接受讚揚,承認自己真的很厲害,可能會有破壞人際和諧的風險(讓對方覺得你很驕傲、自滿……)。因此成就者必需收起自己的鋒芒,表現出謙虛的樣子以維持人際和諧,而這時如果恭維者照劇本演出,就能讓成就者在維持和諧的同時也提升自尊,如果恭維者脫稿演出,則無法提升對方的自尊,但至少保住了重要的「人際和諧」。所謂「社會腳本」其實就是指已經與我們文化與日常生活融合,平常與人互動時,會很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來。
下次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狀況時,或許可以做為與人互動的參考。你可以特別注意,互動雙方是否照腳本演出對他們感受以及關係的影響。
圖文 / 蕭舒謙
參考資料
Han, K. H. (2011). The self‐enhancing function of Chinese modesty: From a perspective of social script.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4), 258-268.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