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等等再做……」是什麼讓我們一拖再拖,踏不出第一步?

  • Writer: 蕭舒謙
    蕭舒謙
  • Sep 26, 2019
  • 3 min read

記得國小的暑假,總是規劃完整的暑假作業進度表,結果大概執行一個禮拜就會開始耍廢,過了將近2個月逍遙快樂的日子,直到開學前兩天,才痛苦的寫堆積如山的暑假作業。印象深刻的是,小時候很喜歡看故事,每次寒暑假都會有一本閱讀測驗,而我總是在假期一開始就一篇接著一篇,不到一個禮拜就完成一整本閱讀測驗。也記得小時候數學是最擅長的科目,所以數學題本也很快就寫完。最討厭也最不擅長的就是寫作文,所以在最後趕工的就是兩個月的日記,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能在兩天內寫出兩個月的日記也是蠻厲害的,哈哈!

我想對很多人來說,「拖延」這件事不限暑假作業,常常接到任務時,覺得時間還很多,可以晚點再做,結果往往就是拖到最後一刻才熬夜趕工,並感到龐大的壓力與焦慮,同時想著:「唉~要是我早點開始就好了……。」但到了下次,又重複一樣的循環,一遍又一遍……。「拖延」這件事,大概是許多人從學生開始到出社會工作都不斷遇到、感到困擾卻又永遠得不到教訓的一個行為。


為什麼老是愛拖延?


既然拖延常常帶給我們龐大的壓力與困擾,為什麼還是會拖延呢?很多心理學家研究了「拖延」這件事及其背後的原因,2014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就從「自我效能」及「動機」的觀點來探討拖延行為。發現「想不想做這件事」以及「對自己的信心」會影響到拖延行為。


這個研究調查了171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以問卷的方式了解他們在做作業這件事情上,動機、自我效能以及拖延三者之間的關係。動機分為自主與非自主兩種,自主動機是指學生做作業是因為發自內心喜歡或認同這件事(例如:覺得有趣、對學習有幫助),非自主動機則表示學生寫作業是為了避免懲罰或是獲得到外在獎勵(例如:避免罪惡感、為了得到高分)。自我效能則表示一個人對於達到預期結果的執行行為的能力和信心,也就是學生對於自己完成作業的能力和信心。拖延則是看學生會盡快完成作業,還是在寫作業前先花時間做別的事。

研究結果發現,在低自我效能時,不管動機是低或高都會造成拖延行為;而高自我效能時,低動機會導致拖延行為,高動機則不會。也就是說,當我們沒自信能做好一件事時,不管你想不想做那件事,都會容易拖延。當我們有自信做好一件事時,本身又很想做這件事,則不會有拖延行為,但如果本身就不是很想做這件事,就算知道自己可以勝任,也有可能一直拖著不做


從以上研究結果,可以給老師、家長或是被拖延所困擾的你3點建議:

理解拖延原因,是因為對自己沒信心,還是不想做這件事。如果是信心問題,可以試著將一件困難的事分成好幾個步驟,讓每個步驟相對簡單,循序漸進並從每次小任務的完成累積自信。也可以試著找身邊的老師、朋友協助任務的進行。 如果是動機問題,可以嘗試找到做事情的樂趣或意義感,增加自主動機。或者.....那件事真的不重要的話,也可以考慮放棄,將時間投注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

最後分享一首歌,韋禮安的「理由」,唱出了許多拖延者的心聲,大家可以點進去聽聽~


 

文/蕭舒謙 圖/蕭舒謙


參考資料
Katz, I., Eilot, K., & Nevo, N. (2014). “I’ll do it later”: Type of motivation, self-efficacy and homework procrastin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8(1), 111-119.

Recent Posts

See All
假來假去的華氏謙虛

謙虛是華人社會崇尚的美德,但有時它也不過是我們照著「社會腳本」演出的行為。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2020 by psychology X life.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