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做自己是最好的嗎?為他人而活不行嗎?

  • Writer: 蕭舒謙
    蕭舒謙
  • Apr 21, 2019
  • 7 min read

Updated: Oct 8, 2021



現代社會似乎吹起了一股「做自己」的風潮,很多人提倡做自己,但做自己真的那麼容易嗎?你真的可以不顧任何外界的眼光嗎?就算可以,你知道自己是誰嗎?你想成為什麼樣子?如果你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怎麼做自己?


在意你的眼光,在意你說的話,為了你的笑容說一點謊
 在意說過的話,在意沒說的話,在意你的眼裡我的模樣
— 韋禮安 <在意> — 

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似乎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與看法,為了讓自己受歡迎而努力符合他人的期待,有時甚至可以忽略或壓抑內心的需求。問過幾位朋友為什麼要壓抑自己去符合他人的期待?「因為不想被討厭。」、「人際和諧比較重要。」、「就算委屈自己,看到對方因為自己的付出而露出笑容時,也會覺得開心。」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要靠他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呢?自己的價值由自己定義不行嗎?


> 為什麼老是在意別人?因為那就是「我們」的一部份

本土心理學家楊國樞提出華人的自我有「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2類,各自有不同的內在需求,個人取向自我追求的是主動性的,例如:獨立自主、個人成就、個人效能、自我提昇等跟個人相關的需求。社會取向自我追求的則是與他人或是整個社會崇尚的價值有關,例如:依賴、分享、團體成就、家庭榮耀、社會名聲、面子等等。

在我們的社會與許多研究中,常常看到社會取向自我的影子。例如:面對緊張的人際關係時,我們可能會為了維持和諧而壓抑怒氣以避免激烈衝突。得到成就時,就算內心很讚賞自己,也要很謙虛地謝天謝他人,避免因太高調而遭他人討厭。選擇科系、選擇職業、生涯規劃時,在意家人朋友的意見,或以社會對該職業的評價作為工作好壞的參考。

總而言之,對華人來說,自我包含了自己與他人,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件,他人(無論親近或疏遠)都對我們有相當的影響力。雖然在符合他人期待的同時,可能壓抑了個人取向自我的需求,但藉由被他人接受或讚賞時,似乎也幫助我們提升了自我評價與自尊。

既然他人是自我的一部份,在意別人也可以說是華人社會中做自己的一種表現,但為什麼有時候我們還是會感到委屈不開心?覺得自己好像壓抑著什麼,不是真正的快樂? 或許是因為我們心中除了社會取向,還存在著個人取向的自我,迎合了他人,卻忽略個人成長與自我實現這部分的需求。有些關於「忍」的研究發現,如果我們已經意識到個人的需求,卻又要委曲求全配合他人時,容易出現恐懼、憤怒、挫折等等影響心理健康的狀態。 也就是說,如果一再忽略內在需求,就算我們努力配合他人,得到外界很高的評價,也可能產生不舒服的感受。或許因為這樣,許多人開始提倡「做自己」,別再當濫好人。


> 大家都說要做自己,但……你真的知道你是誰嗎?


我用別人的愛定義存在,怕生命空白,
卻忘了該不該讓夢掩蓋當年那女孩
 我怕沒有人愛不算存在,生命剩空白,
卻忘了我應該誠實對待當年那女孩
— 蔡依林 <我> — 

正是因為他人是華人自我很重要的一部份,我們往往以別人的標準定義自己,追求家人朋友以及社會認定好的價值與成就,而忽略了心中那個真實的自己。就算有一天恍然大悟,不想再被這些標準困住,卻不知道自己是誰,想要的是什麼,如何做自己

> 如何找到自己 — 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的大原則是發現自己內在的動機、想法、感受,了解自己的一舉一動從何而來。這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困難的,因為在華人社會中常常要求我們關注他人、壓抑自己,比較少提倡重視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另外生活的忙碌也容易讓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外在事物,而沒有時間關注內在,很多時候事情發生的當下我們可能會有一些情緒產生,但又很快地隨著下一件事情的發生消失。

如何自我覺察?我的建議是,多留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發覺那些影響你情緒波動的事件(可能是好事或壞事)對你來說的意義是什麼?你的看法為何?為什麼會有那些情緒產生?誠實的面對自己所有的想法、感受與動機。當你深受一部電影、電視劇、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所感動時,試著分析感動的點,是不是讓你想到某個過往的經驗或是特別的人事物?

對我來說很有用的方法是寫日記,不一定每天寫,而是當我覺得有特別的事情發生時,藉由事件的描述,整理事件發生前後的想法與感受,能幫助我更了解自己

剛開始練習自我覺察可能有點困難,但會越來越上手,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尋找心理專業的協助。當我們靠近自己,就能更了解自己是誰

接納自己,擁抱內心那個脆弱的小孩

假如你看見我,這樣的我,膽卻又軟弱,
會閃躲,還是說你更愛我
 — 蔡依林 <我> —

我們很難跳出「在乎他人」的框架,就算找到自己,你真的可以勇敢的不顧他人眼光做自己嗎?當你察覺自己在別人眼中、在社會價值觀中是個怪異的人時,你真的覺得「做自己」對你來說是一件開心而滿足的事嗎?

嘗試做自己的同時,我們可能會發現內心那個軟弱、害怕不被愛的自己,這時可能會想逃避,不想面對那些恐懼與擔心。或許對有些人來說,給予自己肯定是相對困難的事,那麼我們可以從接納自己開始。接受那些擔心與害怕,看清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他人的認可,還是個人認為重要的事物?並理解那些需求都是最真實的你,沒有對錯之分。我們在這個社會上需要接受的評價太多了,如果連自己都要批評自己,豈不是太辛苦了嗎?不要逃避軟弱的自己,適時的擁抱他、接納他,並好好愛自己。


> 認同自己,不管你是顏色一樣或不一樣的煙火


我就是我 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天空海闊 要做最堅強的泡沫
 我喜歡我 讓薔薇開出一種結果 
孤獨的沙漠裡 一樣盛放的赤裸裸
  張國榮 <我>        

我們可能常在「成為社會喜歡的人」或「成為自己喜歡的人」之間掙扎,從前面的敘述可以發現,在華人的自我裡特別容易在意他人,甚至讓別人定義了自己,但一味追求他人的認同可能反而迷失了自我。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對你來說重要的是什麼?或許進行一番思考後,你還是覺得他人很重要,脫離這個社會框架你會很痛苦,那你可以選擇讓「社會我」出來多一點。如果你發現自我實現、個人目標是很重要的,可以試著讓「個人我」出來多一點,適時地滿足個人我的需求。

我想不管是哪種選擇,都不可能讓你從此幸福快樂毫無挫折,沒有一個人可以被全世界喜歡,也很難有人可以完全忽略世俗的眼光。一定會遇到大大小小與他人、與自己內在的衝突。但很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是誰,想成為怎樣的人,即使可能面臨別人或自己的批判,都應該試著接納自己,因為那就是真正的你,認清這一點,就能幫助你在懷疑自己時,更快找到一條指引的道路。

I am what I am
 我永遠都愛這樣的我
 張國榮 <我> 

我曾經很重視個人需求,做很多決定、行為表現都不太因他人而改變。直到我發現,有時為了重要的人做一點妥協,為他們做點什麼,也會因為他們的開心而感到滿足,從此在某些時候我會選擇將他人放在前面。如果你跟我一樣認為自己的意志、需求是不能輕易被改變的,卻又因為一些人際問題而困擾,或許可以試著在某些時刻讓步。 如果你非常重視他人,老是忽略自己內心的聲音,或許可以試著鼓起勇氣,好好面對自己內在的需求,並適時表達出來。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狀態,可以選擇改變,也可以試著跟它和平共處。不管是否改變,最重要的是常常自我覺察,知道自己是誰,在意的是什麼,並適時的問自己,這樣做是不是我想要的,才能幫助你做出相對舒服的選擇!


 

文 / 蕭舒謙


參考資料
1. 江文慈(2012):大學生人際互動情緒表達壓抑的探究. 教育心理學報, 43(3), 657-679.
2. 余安邦、楊國樞(1989):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 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4), 51-98.
3. 李敏龍、楊國樞(1998):中國人的忍: 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 本土心理學研究, (10), 3-68.
4. 陳依芬、黃金蘭、林以正(2011):忍的情緒調控策略與心理適應之關聯. 本土心理學研究, (35), 3-56.
5.  陳金燕. (2003). 自我覺察在諮商專業中之意涵: 兼論自我覺察督導模式. 應用心理研究, 18, 59-87.
6. 黃囇莉、鄭琬蓉、黃光國(2008):邁向發聲之路: 上下關係中 “忍” 的歷程與自我之轉化. 本土心理學研究, (29), 3-76.
7. 楊國樞(2004):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 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觀點. 本土心理學研究, (22), 11-80.
8. 楊國樞、劉奕蘭、張淑慧、王琳(2010):華人雙文化自我的個體發展階段: 理論建構的嘗試. 中華心理學刊, 52(2), 113-132.
9. 韓貴香(2012):事件威脅性, 關係親近性與謙虛取向對大學生橫向傑出成就之人際歸因的影響. 教育心理學報, 43(3), 701-716.
「在意」(韋禮安)
在意他人的眼光,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模樣,因為他人就是華人自我的一部份。
「我」(蔡依林)
我們往往讓別人定義了自己的價值,卻不願面對那個害怕不被愛、脆弱但真實的自己,好好面對心中的小孩,擁抱他並學會愛自己。
「我」(張國榮)
喜歡自己,認同自己,相信自己即使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還是可以綻放得很美麗。

Recent Posts

See All
假來假去的華氏謙虛

謙虛是華人社會崇尚的美德,但有時它也不過是我們照著「社會腳本」演出的行為。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2020 by psychology X life.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