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心得】無聲
- 蕭舒謙
- Dec 18, 2020
- 4 min read

l 張誠
從他遭遇的事件,包含被警察誤會、在聽人學校被排擠、家長對他的態度等等,他似乎把自己與「正常人」作了區隔。認為像他這樣的人是弱勢,不被接受、被看不起,因而有些自卑。到了啟聰學校,他認為自己找到了「同路人」,在這邊,他不會再是異類,而且還有會關心他們的老師。但這樣的美夢卻在他看到貝貝被欺負後而破滅了,原來在他以為都是同路人的世界裡,也存在著不公平的對待,不一樣的是,他不再是只能默默承受的角色,而是可以做點什麼改善這件事。
張誠之所以這麼努力保護貝貝,除了對貝貝的喜歡跟本身的善良,或許還有一部份是想證明自己的價值,證明自己不是沒用的人,而是有能力可以保護別人的人。因此當他被要求欺負學弟時,即使再討厭還是做了,而意識到自己似乎無法保護貝貝時,除了擔心,可能還有著焦慮,因為他害怕這個失敗又會再度證明自己的沒用。或許就是因為這樣,他才會憤怒到對小光大打出手,甚至想殺了他。
當他發現小光曾經也是受害者時,一開始的信念又出現了,小光變成了內團體,他們都是弱勢、被欺負的人。或許這樣的分類對他來說比較安心吧~如果原本以為的同路人都有可能成為加害者,那這世界就存在著更多不確定性與危險,但只要能順利分類,那他只要活在同溫層,就不需要擔心被欺負,也不會危險。
l 貝貝
從小爺爺奶奶為了保護她,也不知道如何讓她與外面的世界接觸,便把她關在家裡,但貝貝不喜歡被關著,喜歡到啟聰學校上課。某天學長們開始欺負她,學校老師也不幫她,但她又不想讓爺爺奶奶擔心,因為這樣她有可能又要被關回去。習得無助(註一)的貝貝只好告訴自己,也告訴別人,他們只是在玩,甚至開始有些驗證偏誤(註二),相信他們在其他時候人很好,會跟她一起玩得很開心。只要保持這樣的信念,就可以逃避自己正在被欺負卻又無能為力的恐懼與焦慮。
一開始之所以不願告訴王老師這件事,或許是因為之前的經驗讓她不相信「老師」,以及不願再翻出那些已經被藏起來的恐懼與焦慮。直到王老師點出她內心的不安,並給予支持跟幫助,才願意面對這件事。
從貝貝的許多行為可以發現她是一個很討好的人,例如:她要張誠跟其他人一起欺負她以免他被欺負、他要王老師保密自己被小光欺負的事以免老師被爺爺罵、看電影被趕時選擇放棄自己的權利。這樣的討好可能源自於貝貝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人」,所以必須一再的對別人好以得到他人的正向回饋,或者逃避被評價的情境,以避免觸發內心的焦慮與羞愧感。
l 小光
小光與王老師在醫院頂樓的那段對話,是整部電影我覺得最痛苦的一幕,他坦承了內心的不安、恐懼與自我懷疑,看的時候內心忍不住吶喊:「天啊!也太痛苦了吧~」小光的內心狀態也合理解釋了自傷的行為,因為對自己的懷疑與羞愧感而產生極大的痛苦無法排解,便以自傷的方式來降低羞愧感(註三),而那個引發他強烈羞愧感的人就是翁老師。
另外也有關於性虐待的研究發現,男生受虐者比女生受虐者更容易有攻擊及犯罪行為。尤其是當施虐者為同性別時,男生可能會因為無法保護自己而產生罪惡感與自我譴責,當這些負向情緒無法有效排解時,便用攻擊行為來發洩與表達。我想翁老師必定也對小光造成了不小的創傷,在創傷無法被好好處理的狀況下,他只能以這樣的方式宣洩情緒。
關於電影最後一幕,我的解讀是,類似的事情會不斷的發生,受害者隨時可能變成加害者而產生新的受害者。或許他們會遇到像校長那樣的人,只做表面,不願真正關心學生與解決問題;但總有一天,會出現像王老師那樣的人,願意關心你、理解你,讓你知道發生這一切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不好。當這樣的人出現時,可能會更有勇氣面對心中的恐懼,慢慢走出創傷,甚至成為更強壯(心理的部分)的人。
【註一】 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在努力嘗試後發現自己沒辦法控制傷害持續發生時,開始感到沮喪、對外在環境感到無力、沮喪與壓力。(Seligman, 1972)
【註二】驗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當心中已經有一個假設或信念時,人們可能會尋找並向相信可以支持此信念的證據,且否認與此信念不符合的證據。
【註三】研究發現:非自殺性自我傷害(nonsuicidal self-injury)可能是降低羞愧感的一種適應性手段。有自傷歷史的人更有可能在因為羞愧感出現而桶苦時,以自我傷害的方式因應。(Schoenleber, Berenbaum, & Motl, 2014)
【參考資料】
Seligman, M. E. (1972). Learned helplessness.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23(1), 407-412.
Schoenleber, M., Berenbaum, H., & Motl, R. (2014). Shame-related functions of and motivations for self-injurious behavi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 5(2), 204.
Gauthier-Duchesne, A., Hébert, M., & Daspe, M. È. (2017). Gender as a predictor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in sexually abused children. Child abuse & neglect, 64, 79-88.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