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電影心得】小丑

  • Writer: 蕭舒謙
    蕭舒謙
  • Oct 23, 2019
  • 2 min read


  • 政府政策

分享心理學的過程中,有人問過我,如果整個大環境就是這麼差,我們該如何正向看待這一切?我總是回答:要求別人改變太難了,不如從自己做起,強化自己的心理素質,讓自己更好的面對各種事情。這是我一直以來學習與實踐心理學的心得,也相信只要我們願意認識與開發自己,可以大大改善生活。 但我也不否認外界力量的影響力,看小丑時又特別覺得外在環境影響之大。如果政府有好的社會福利或制度,給弱勢族群多一點幫助,他們有更好的生活,就能減少很多潛在的動亂。 另外電影中看到市長候選人做出一個分化的動作,他為有權有勢的人發生,攻擊窮人。這樣的言論讓大家開始分邊,互相攻擊,而且越來越分化,團體極化(註一)最終只會造成大家不再分是非對錯,只想著如何攻擊對方強化自己,這不是一個應該被鼓勵的現象。


  • darkness

我特別喜歡看一些黑暗或沉重的作品,好奇在這樣的逆境中,人們的心境會是什麼,他們又是如何適應這樣的環境,並觀察其中的個別差異,也會思考如果自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會如何生存下去。 就我的理解,小丑真正開心或者覺得自己的生命有意義的時候有兩個,第一是他跟鄰居約會時(雖然那只是想像),第二是他理解自己生命的定位:「我曾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但我發現其實是一場喜劇。」雖然他做的是事違法且傷害很多人,也造成許多模仿效果,甚至那些可能又是他自己的想像.......該說這也是一種適應的方式嗎?


  • 矛盾

這部電影看下來充滿著強烈的矛盾,悲傷的大笑、悲劇與喜劇。仔細想想,我們生活不也充滿許多矛盾嗎?很多時候我們不想展露或面對自己的負向情緒,選擇逃避、忽略,甚至笑著述說那些其實還過不去的悲傷記憶。小丑都知道自己不是真正的快樂,很多人卻不願承認這件事。


  • 心理疾病汙名化

看到電影後半段,腦中浮現一句話:「這樣的人真的不該讓他在外面亂跑,應該好好照顧。」並不是他的問題,是這個社會太不友善。 當一個人沒自信或自卑,又一直被欺負,他們一定會壓抑很多不滿與怨氣,如果哪天突然有了力量,也可能反擊。在我的認知裡,很多精神病患沒有比一般人具有攻擊性,但他們在這個社會上卻要承受比一般人更多的異樣眼光,甚至不友善的對待,然後有天他們忍不住反擊了,卻被說成具有攻擊性,說穿了,就是整個社會在自我應驗預言(註二)罷了.....


 

【註一】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 effect):團體決策中,團體成員過份誇大團體的原始立場與偏好,即在團體決策過程中,產生趨向兩極端偏移的現象。


【註二】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提出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是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


Комментарии


Post: Blog2_Post

©2020 by psychology X life.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