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谷底時,除了努力往上爬,你還可以這麼做……
- 蕭舒謙
- Aug 3, 2019
- 2 min read
Updated: Apr 11, 2020

除了勉強自己走出黑暗,你還可以試著讓光照亮黑暗
遇到挫折或失敗時,身邊的家人朋友常常鼓勵我們看開一點、要轉念、正向思考......。But……除了轉念讓自己對未來抱持希望,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正向思考就能幫助自己離開負向的泥淖嗎?
西方很多研究發現,當我們對未來抱持樂觀的想像,能帶來正向情緒及幸福感,也有許多文章書籍倡導正向思考及樂觀。不過本土心理學家駱月娟等人的研究發現,對台灣人來說,樂觀的確有助於提升生活滿意度,卻沒辦法降低無望感,能降低無望感的,是另一種專屬華人的樂觀,他們稱為「寧靜盼望」。
華人的希望感分2種
駱月娟等人以台灣大學生為對象,藉由問卷調查的方法要求參與者填答3個問題,分別為「我要實現自己的盼望(hope),我會_______」、「在實現盼望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或障礙時,我會_________」以及「盼望完全是控制在_________」。研究者從回答中發現,台灣的參與者為了達成目標,大多數想到的是努力,遇到困難時,除了再努力之外,也認為需要自我適應或學習調整,因此分析出華人的盼望理論(hope)除了「提升式盼望」(enhanced hope)外,也應該加入「寧靜盼望」(peaceful hope)這個內涵。前者的內涵是西方學者Snyder等人的盼望理論(hope),指人們對未來抱持美好的想像,相信自己的有能力可以達成目標,遇到問題時並能找到多元的解決辦法,且不輕易放棄。後者則是與華人傳統文化較相關,強調失敗後自我調整,理解自身能力不足,並努力不懈培養實力,以求未來能達成目標。 接著他們探討這兩種盼望與幸福感及無望感的關係,結果發現提升式盼望能有效預測生活滿意度,但與無望感則沒有明顯的關係;寧靜盼望則能有效降低無望感,但與生活滿意度無關。研究者解釋,提升式盼望雖然讓我們產生較多正向情緒,對生活有希望感,卻與無望感等負向心理因子較沒有關係,反而是寧靜盼望較有助於降低這些負向心理因子。
可能很多人認為,面對困難時只要保持樂觀積極,就可以不受負向情緒侵擾,但從以上研究結果發現,當我們對遇到挫折時,與其強迫轉念,不如試著接受失敗並反省、持續努力,才有助於離開負向的泥淖。而當我們面對挑戰時,或許可以嘗試提升式盼望,樂觀面對,並找出不同的問題解決辦法。 這裡介紹了華人的2種盼望,或許在生活中面對不同問題,可以嘗試使用不同的策略。不管使用什麼方法都沒有絕對的好壞,最重要的是,什麼樣的方式及使用時機比較能幫助你適應生活,對你來說就是好方法!
文/蕭舒謙 圖/網路圖片(Photo by Kristine Weilert on Unsplash)
參考資料
駱月絹, 黃囇莉, 林以正, & 黃光國. (2010). 盼望的雙元性-新盼望量表之建構及效度檢證. 中華心理學刊, 52(3), 265-285.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