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失控的同理心
- 蕭舒謙
- Apr 9, 2020
- 4 min read

「你怎麼這麼沒同理心?」這句話常常被用來指責冷漠、無情的行為。但……同理心真的有那麼好嗎?沒有同理心就不會有利益他人、關懷他人的行為嗎?
許多人將同理心與道德、良善畫上等號,「失控的同理心」這本書卻否定同理心,甚至認為同理心會讓人扭曲道德判斷,導致社會上許多不公不義的事件發生。同時也提到,同理心可能對個人身心帶來不好的影響。最終作者認為,為了整體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不該使用同理心。
想知道同理心如何扭曲道德判斷、影響身心、沒有同理心如何展現出利他與良善、如何做「對的好事」……許多關於同理心的答案,都在「失控的同理心」這本書中。
l 什麼是同理心?
同理心分成「認知同理」(cognitive empathy)與「情緒同理」(emotional empathy),前者是能理解對方的狀態感受,後者則是會產生共感,設想別人對某件事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並產生相同感受。
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同理心是指「情緒同理心」。
l 同理心能拯救世界?
很多人認為同理心能拯救世界,有了同理心,就不會有戰爭、犯罪、不公不義的事,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就算不靠同理心我們也能做出道德判斷,例如:守法、做環保、節約能源、不亂丟垃圾.....我們不一定是因為看到誰很可憐引發同理心才遵守這些道德價值。
書中提到的例子是,有一位富豪捐出所有家產與一顆腎是因為精密的數學計算,他知道這樣對自己的生活影響不大才做出這些善舉,並非出自同理心。
也就是說,沒有同理心我們還是可以做出符合道德標準、助人的行為。
l 同理心讓我們做更多好事?
大家普遍認為當一件悲劇發生,有同理心的人會較願意給予幫助。這個觀點本身沒有錯,有研究發現,當參與者被誘導同理心時(將心比心、試想對方的感受)激發更多善行(相較於被要求保持客觀、不錯任何操作的組別)。看到別人正在經歷某件事,我們大腦對應的區域也可能有反應,例如:看到別人痛苦,腦中負責痛苦的區域(前腦島與前扣帶迴)也會啟動。
但作者提到,因為同理心而給予的幫助可能不符合客觀的公平正義。
Ø 同理心是偏頗的
我們比較容易同理「自己人」,我們認同誰、討厭誰、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等等,都會影響同理心的展現。不是同理心讓我們善待他,而是我們先判斷出他值得被善待(親近的人、無辜的小孩寵物、相似的人……),才產生同理心
Ø 同理心就像聚光燈
同理心會讓我們聚焦在我們關注的特定對象,而忽略聚光燈外可能存在的「受害者」。有研究發現:「同理心會引人作出一般大眾思考後認為錯誤的應對」。研究參與者觀看一位正在等待基金會的救助的末期病症小女孩,她將自己的病症描述的很詳細,說明自己如何受到病魔攻擊而痛苦。最後她希望自己可以在救助名單中排到比較前面的位子,這也表示有些末期病患必須被往後延。
參與者分成高同理心(要求他們試想小女孩的處境與感受)與低同理心(盡量保持客觀中立)2組,結果發現,高同理心組有3/4的人選擇將小女孩往前移;低同理心則只有1/3的人選擇將小女孩往前移。
由此可知,同理心容易讓我們只聚焦個案,而忽略其他一樣受苦的人。

Ø 同理心對龐大的數據無感
一個人的死是悲劇,一百萬個人的死是數據,看見具體的受害者才能挑起我們的情緒。一張骨瘦如柴、眼神無光的難民照片和一個數據告訴你在非洲每天有多少人死於貧窮與飢餓,哪一個讓你比較有情緒,甚至願意作出一點行善舉動?

l 同理心與人際關係
調查發現許多人在擇偶時共同的條件是「善良」,大多數的人認為有同理心的人比較好相處,對身邊的人比較好,因此同理心有助於人際關係,真的是這樣嗎?
書中提到「絕對共存(unmitigated communion)」,指一個人過度在乎他人,將他人的需求至於自身需求之上,同時也有研究發現「絕對共存」與「同理心」高度相關,但是這樣的人在面對他人比較容易覺得不好過。
另外有一種人,是高共存(非絕對共存),與關懷、悲憫相關,這樣的人在面對他人時是覺得自在溫和的。
l 犯罪與暴力都是因為缺乏同理心?
很多人認為同理心可以遏止暴力,做壞事前如果引起對被害者的同理心,就能阻止暴力與惡意。不過研究發現,同理心只能解釋1%的攻擊行為,也就是說,有更多與攻擊行為高度相關的因素,例如缺乏憐憫與關懷、無法控制欲念與邪惡高度相關。
另外,同理心也可能引發暴力攻擊行為。前面有提到,同理心是偏頗的,因此當我們同理「自己人」,就可能為此打擊「外人」。例如:歧視黑人、種族屠殺是因為同理那些被他們侵犯過的「同類」。
l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Ø 有效利他主義
作者並非反對行善,而是認為再行動前,應做更多的思考。書中提到「有效理他主義」的概念,是結合心靈與頭腦的新社會運動,讓心靈推動善念,頭腦分析實現善的最佳辦法。
Ø 一個理性越多越好的時代
雖然許多研究證實人類很難避免一些非理性行為,就像有些人天生同理心就特別高,容易因為他人而產生一些情緒,但我們可以提醒自己並意識到這些行為,同時做多一點思考。
同意作者對於情緒同理心的觀點,情緒同理心容易讓我們因為感受太過強烈而做出不理性、違反公平公正的決策與行為。但我是贊成認知同理心的,因為這樣我們才能理解他人,做出真正關心他人的行為。我不反對行善,但未必同理心才是行善的根本,還有關懷與憐憫,就像作者說的,「有效利他主義」,讓心靈推動善念,用理性分析最佳的行善行為。
當然同理心的展現可能也不是說開就開,要關就關,我認為大家在意識到同理心可能造成的後果後,可以提醒自己多點理性,不要讓自己的非理性行為間接或直接傷害到聚光燈外的人。 #失控的同理心
Comments